扫描访问手机网站
发布者:yxy 发布时间:2025-07-15
药学院本科生曾兰迪在导师郑冰的指导下,在中科院二区,JCR分区Q1期刊《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》(IF=10.8)发表题为“Face-to-Face Type Giant Dimeric Donors Synergistically Improve the Stability and Efficiency of Organic Solar Cells”的研究论文。
在大力发展新医疗的背景下,有机太阳能电池(OSCs)因质量轻、柔性好、效率高等优势,成为可穿戴电子医疗器件的首选供能装置,被广泛应用于生命健康监测设备。尽管有机太阳能电池具有成为先进医疗供能装置的潜力,但光伏材料的结构缺陷仍限制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发展。现阶段,高性能OSCs主要采用聚合物给体材料,但聚合物通常存在批次差异问题,难以保证性能的稳定复现;尽管小分子给体结构明确,批次差异小,但其器件稳定性较低,难以保证器件长久稳定运行。基于此,该研究围绕OSCs进行研究,以开发批次差异小、器件稳定性高的光伏给体材料为研究目标,助力OSCs应用于新医疗领域。
近年来,“巨分子”的合成策略因简单的制备工艺和有效的分子改性效果,受到科研人员的高度关注。巨分子兼顾小分子的结构明确和聚合物性能稳定的优点,具备开发高效率、高稳定性光伏材料的潜力。基于此,本实验以BTR-Cl为单体分子,通过共价键连接,制备出面对面型巨分子给体材料DZ-1和DZ-2。通过对比两个材料的紫外吸收光谱,发现DZ-2由于末端支链位阻较大,从而减缓了分子过度聚集,优化给受体分子间的共混性,提高分子间电荷传输性能。最终,基于DZ-2:Y6的二元器件实现超过13%的光伏效率。另一方面,由于大分子量二聚体给体具有较高的玻璃转换温度,因此基于二聚体给体的二元器件展现出优秀的器件稳定性。同时,通过测试也证明该材料具有良好的机械稳定性能。
为了开发高性能有机光伏器件,该团队将巨分子给体作为第三组分加入PM6:L8-BO体系。由于巨分子DZ-2在三元活性层中具有良好的共混性和适度的分子堆积,促进电荷在活性层中进行3D电荷传输,最终基于PM6:DZ-2:L8-BO的三元光伏器件实现19.07%的PCE。同时,较高玻璃转换温度的巨分子给体锚定了活性层网络,显著提升三元器件光伏性能稳定性。
该研究成果以山东第二医科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,第一作者为药学院2023级药学专业本科生曾兰迪,指导老师郑冰博士为通讯作者。曾兰迪,中共预备党员,担任班级团支书,药学院学生会轮值主席。该生多次参加校、院级活动,担任药学院各项活动主持人,曾获校级三等学生奖学金,校级优秀学生干部,校级优秀共青团干部,校级演讲比赛一等奖,市级演讲比赛二等奖。参与发表SCI论文2篇,参与发表专利1项。
JMCA期刊是由英国皇家化学会(RSC)自1991年起出版,专注于能源和可持续性材料化学研究的国际顶级期刊。其涵盖的研究主题十分广泛,包括人工光合作用、电池技术、二氧化碳转化等,专注于材料领域的新发现、新应用、新特性及新合成方法的理论与实验研究。
原文链接:https://pubs.rsc.org/en/content/articlelanding/2025/ta/d5ta03700j/unauth。